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

懷念晚清愛國詩人-丘逢甲



來源網 :http://nicecasio.pixnet.net/blog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離台詩共有六首
離台詩六首其一   丘逢甲 
宰相有權能割地,孤臣無力可回天;
扁舟去做鴟夷子,回首河山意黯然。

離台詩六首其二   丘逢甲 
虎韜豹略且收藏,休說承明執戟郎。
至竟虯髯成底事,宮中一炬類咸陽?

離台詩六首其三   丘逢甲 
捲土重來未可知,江山亦要偉人持?
成名豎子知多少,海上誰來建義旂。

離台詩六首其四   丘逢甲 
從此中原恐陸沈,東周積弱又於今。
入山冷眼觀時局,荊棘銅駝感慨深。

離台詩六首其五   丘逢甲 
英雄退步即神仙,火氣消除道德編。
我不神仙聊劍俠,仇頭斬盡再昇天。

離台詩六首其六   丘逢甲 
亂世團圓骨肉難,弟兄離別正心酸。
奉親且作漁樵隱,到處名山可掛單。

春愁 丘逢甲
春愁難遣強看山,
往事驚心淚欲潸,
四百萬人同一哭,
去年今日割臺灣。

1896年5月,臺灣被日本強佔一年後,詩人代表當時臺灣島上四百萬同胞,寫的這首以《春愁》為題的小詩,僅僅四句計二十八字,字字是血和淚寫成的。
  丘逢甲(西元1864年—1912年),臺灣彰化人。光緒十五年(西元1888年)進士,曾任清政府工部主事。
  1894年發生了中日甲午戰爭。日本向朝鮮發動侵略,並對中國的陸海軍進行挑釁,中國軍隊英勇作戰,但由於清政府的腐敗以及缺乏堅決反對侵略的準備,以致北洋海軍全軍覆沒,中國失敗。 1895年4月17日,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《馬關條約》,中國被迫割讓臺灣給日本。丘逢甲聞訊在臺灣積極組織義軍抗日保台,出任臺灣 抗日保台義軍的大將軍,指揮抗日。但終因寡不敵眾,遭到失敗,不得已離開臺灣內渡到大陸。此後在廣東創辦學校,推行新學,並與同盟會有來往。他的詩,大多 是為收復臺灣、洗雪國恥而作,慷慨悲壯,雄健奮發,憂國憂民懷念臺灣的心情始終未變,直到1912年臨終前仍遺言:“吾不忘臺灣也”,要求在他死後安葬時須面向臺灣。   
丘逢甲《離台詩》 宰相有權能割地,孤臣無力可回天。 扁舟去作鴟夷子,回首河山意黯然。 翻譯: 宰相指李鴻章,因為簽訂馬關條約,割讓了台灣給日本。 孤臣指邱逢甲自己,雖然率軍奮戰但仍然不能挽回。 邱逢甲只好學習春秋時的范蠡,乘舟離開台灣前往大陸。 (鴟夷子是指春秋時的范蠡,在輔佐越王句踐復國後,知句踐不可以共安樂,於是浮海出國,變姓名,自號鴟夷子皮。) 回頭看著變色的河山(台灣),不禁黯然傷心。 背景: 清廷因中日甲午戰爭失敗,被迫將台灣割讓給日本。台灣官民在一連串的反割臺努力皆先後失敗,乃被迫走向獨立自救以圖商結外援的道路上去。於是「台 灣民主國」這個拒日的新政府便於是成立。其後在面對日本軍進衞師團由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,在台灣東北角的澳底登陸,至六月三日基隆便告失陷。基 隆陷落後,通往台北的軍事險要只剩獅球嶺與八堵兩處,六月四日傳來日軍攻佔獅球嶺的消息,台北城內一片慌亂。當時的台灣總統唐景崧在面臨抗日軍兵敗、部將 黃翼德不聽號令、營官李文魁兵諫等一連串事件後,心灰意冷,便於是日微服逃亡滬尾,匿於德商洋行之中,之後內渡大陸。在台北城淪陷,唐景崧內渡大陸之後, 邱逢甲認為事不可為,即「赴梧棲港乘舟先遯潮州。」留下了「宰相有權能割地,孤臣無力可回天。扁舟去作鴟夷子,回首河山意黯然。」等六首「離台詩」,匆促內渡大陸。 詩中的宰相指的就是李鴻章。在甲午戰爭後,清廷派了李鴻章為全權大臣,赴日談和。李鴻章在當時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,權傾一時,有如一國之宰相(清朝制度上未設宰相)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總網頁瀏覽量